复试高达81分!广外MPAcc学姐的独家三轮备考之法
►初试经验初试的准备我大概是从四月份开始,说实话我的进度并不算快,第一轮速度挺慢的,以至于到后期有点赶,但初试的成绩还是挺好的,总分258,其中英语80,管理类联考178。
现在我将英语和管理类联考的学习分开整理:
一、英语
①用书: 单词书是何凯文的1575;前期用华研外语的考研英语二基础训练,主要是练手,难度不大,英语好的可以跳过;真题用的是张剑的黄皮书(包括1997-2004的英语一,2007-2016的英语二);作文用的是王江涛的英语二满分写作。
②微信公众号:我主要关注的是何凯文考研英语和刘一男,何凯文老师的每日一句我大概坚持整理了六七十天,对长难句、阅读理解的帮助还是挺大的,后期(也就是最后一两个月)我看的比较少,因为这个公众号主要针对的是英语一,后期学习我都是围绕英语二的真题展开的。
刘一男老师的公众号主要是用来学习单词,有时候一男老师会把单词套进一些歌曲里,放松的时候可以看看顺便背背单词,后期还会有一些短语的整理。
我的英语水平不算好,四六级虽然过了,但六级只有450左右,而且大二过了之后就很少碰过英语,刚开始准备考研英语,阅读的错误率大概是50%,考试的时候我阅读是错了两个,虽然80分不算高分,但起码是个不拖后腿的分数了。
③具体复习安排
前期(4-6月):背单词、看每日一句、做华研外语的基础训练(只做完形和阅读)
暑假(7-8月):开始做真题,九月份之前我都比较拖拉,暑假只完成了1997-2004的英语真题(不包括作文),单词继续背诵,期间有报词汇课辅助学习。
9月-10月上旬:开学之后学习的效率开始提高,基本上过完了2007-2013的英语二真题(不含作文)。真题我都是另外找一本本子写答案,尽量不在试卷上标记。这时候练习还是尽量读懂为主,不是很重视做题时间。
10月中下旬-11月中旬:开始在周六把14、15、16的真题按考试时间训练,同时在周一到周五将之前的英语一的阅读和翻译重做,并圈出不会的单词背诵(这里应该算真题的第二轮)。英语二的话则是分题型把真题全部内容做了一遍,这时候开始尝试写作文,研究范文。(第二轮大概一个月)
11月中旬-12月:主要任务是把英语二的真题过第三轮,这时候没有再做题,直接看答案的解析,特别关注之前标记的重难点。
另外结合真题作文范文和王江涛的满分写作,整理不同话题的表达方式,自己整理模版套路还是蛮重要的,我觉得自己整理的记得更牢固。单词这时候已经没什么问题,但是为了在写作时同义词的运用更流畅,我又把1575里的同义词整理了一遍。
基本上我的英语复习就是这样的,感觉最重要的还是真题的整理,看多了自然会摸清出题的一些思路。
二、管理类联考
管理类联考我主要关注的公众号有吕建刚老师、专硕王诚。我习惯的做题顺序和时间分配是:逻辑(45-50分钟)-论证有效性分析(30分钟左右)-数学(60分钟左右)-论说文(35-40分钟)。我将管理类联考备考分数学、逻辑、写作分别介绍。
①数学
因为我是文科生,数学基础相对薄弱,学习的还是比较吃力,不过最后考试数学貌似只错了一个,这应该是我最好成绩了。
前期(4-6月):用机工的《数学分册》,有人说太简单,我印象里我那时候已经觉得不容易了,可见我基础并不好,那段时间大三课程也比较多,学的也比较慢。
暑假(7-8月):用的是机工的《数学精点》,学完整个框架会清晰一些。
9月:开学后进度加快,一个月的时间看完陈剑的《数学高分指南》,高分指南我觉得比较难,开始担心自己的数学会拖后腿,因为还是有不少题不会。
10月:开始做真题,其实开始的有点晚了,我基本上两周三套,同时过了数学精点的第二轮,就是把错题再做一遍。高分指南我第二遍没看完。同时固定每周六都按考试时间用真题模拟考,这时候应该逐步确定适合自己的做题顺序,同时提高自己的速度。
11月:真题的训练大概到十一月中旬结束。因为数学训练到后期,还是比较薄弱,月底的时候我报了一个老吕的5天66+数学逆袭营,同时花两三周的时间过了《母题800练》。那时候距离考试已经很近了,我也很担心,但是非常开心的是老吕的学习方法还是蛮适合我的,题目也不会太刁钻,而且老吕还介绍了一些快速解题的方法,感觉数学到最后一个月才学的比较上手。
12月:主要就是把真题和《母题八百练》不会的题目弄懂,复习自己之前整理的笔记和一些做题技巧。最后一个月用了《老吕综合密押6套卷》,题目我觉得不算难,有助于提高自己的信心,保持自己做题的手感。实际上最后考试数学的题目也不算很难,也算是运气好,刚好遇到了适合我的题,所以成绩挺不错。
②逻辑
逻辑我学的还是挺好的,17年考试逻辑部分推理的题目比较多,挺耗时间的,我是先跳过,最后写完全部再重新研究,最后逻辑是错了两个,也是比预期好的。我学逻辑的方法就是反复地研究错题,找出自己错题的共性,再回归知识点击破。
前期(4-6月):《逻辑精点》做第一遍
7-8月:《逻辑1000题一点通》,主要是刷题训练速度用的,暑假大概练了20套。
9月:把《逻辑精点》过了第二遍,主要是把知识点过一遍,把错题重做,第二次还做错的就标记出来。1000题大概练了10套。
10月:开始做真题,同时把1000题剩余的套题写完。同时《逻辑精点》根据第二次标记的错题,复习相应的知识点,并整理,把错题做第三遍。
11-12月:把1000题和真题的错题重做并整理,有些容易错的知识点重新翻书学习。后期就配合综合密押卷保持手感。
基本上到考前,逻辑的错题已经全部练过了,不牢固的知识点也做了笔记,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有信心。
③作文
作文我开始的时间大概是八九月份,刚开始看的是王诚的《写作套路化攻略》,就对写作的一些要点有一些了解。九月底开始按照限时做真题,同步训练作文,买了王诚的《写作历年真题全解》。
对于论证有效性分析,我的方法是:看了题目先自己限时间写一遍,接着对答案,研究自己没有想到的逻辑漏洞,比较自己写到的但表述不佳的要点,进行改正。间隔两三天或者一周之后,把这篇有效性分析再写一遍,写完对比上一次的修正,进行总结。
也就是说,每一年真题的有效性分析我都写了两遍。另外我还整理了每一年有效性分析会出现的逻辑漏洞,有一些在历年真题答案中高频率出现的,一般在考试时如果有多个漏洞,我们应当优先选择这些高频率出现的,提高得分的机率,同时经过训练这些高频出现的逻辑漏洞往往分析起来也会更加流畅。论证有效性分析我的学习方法基本上就是这样。
论说文相对来说是我的薄弱点,我同样是先限时自己写一篇,在参照范文,看看自己的结构和思路有什么需要修正,同时积累一些素材。
王诚老师的公众号挺不错的,虽然有些东西看似和考研写作关系不大,但是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都贯穿在其中,写作确实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另外还可以关注一些时评、新闻,这里推荐两个公众号:人民日报评论和今日话题。
17年考试论说文的题目相对于16年好写不少,加上今年改卷比较宽松,我的作文大概是50分,也算是一个非常满意的成绩。
►复试经验
我是一名跨考生,本科国贸,虽然大二的时候考过会计从业证和初级会计证,但因为很少用,隔了两年已经忘了很多,基本上复试的准备是从零开始。复试准备时间大概五十多天,到后面还是比较紧迫的,所以还是建议跨考的同学初试结束尽快开始复习。而且今年由于分数普遍上涨,很多学校抬高的复试的差比,复试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我所报考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复试的用书是人大版的财务会计学(第七版)和财务管理学(第六版),今年面试的部分增加了成本会计、审计和成本管理,但因为时间缘故,我只复习了会计和财管,幸运的是学习的比较扎实,复试的成绩还是挺不错的。
现在我简要讲述一下复试的备考方法,希望能给下一届的考生,特别是跨考的考生提供一些帮助:
我是一月底的时候开始复习,主要分三轮进行,每一轮的侧重点都不一样,这里建议三轮用三种颜色的笔在书上标记。这里所讲的复习内容只包括会计和财务管理,我的学习方法适合那些能够看得进书的同学,基本不需要找网上视频教程。我学习的关键在于框架意识。
①第一轮
第一轮大概二十天,平均每本书十天,一天学习一到两个章节。对于跨考的同学,第一轮可能非常辛苦,因为很多东西都看不懂,但是请务必在规定的时间内把每个章节都过一遍。这一轮的重点不在于通,而在于在脑海形成一个模糊的框架,大概知晓各章节的主要内容即可。
②第二轮
第二轮大概两周,平均每本书一周,建议大家定下计划,每本书安排六天,留下一天可以对每周的计划进行调整。第二轮是最关键的一轮,需要准备一本笔记,进行框架整理。现在我将会计和财管的学习方法分别整理:
会计
会计学习以资产为例,主要是按从取得到出售处置所发生的一系列事项来整理的,记忆的时候也应当以这些事项的过程作为线索,另外还可以比较不同资产之间计量的差异性和共性,并整理成笔记,避免混乱。
在第二轮的会计学习中,有些在第一轮不理解的知识或是分录,第二遍可能会会读懂,那么第二遍学习仍然不懂的,就应当做出标记,这些便是难点。我在第二轮学习时,将整本书所有的例题都做了一遍,只标记仍旧不理解的例题。
当然时间充裕的同学,也可以对第二轮学习完仍旧不懂的知识点增加相应的网络课程学习。
财管
财管的公式比较多,记忆量比较大,但是并不难理解,因此在第二轮的时候建议根据章节进行整理,并把公式背过一遍。在学习时,我把整本书分成四大部分,第一部分(1-4章)是总论和一些基础知识、财务分析,第二部分(5-8章)是长期投资筹资,第三部分(9-10章)是短期筹资投资;最后三章为第四部分。每学习完一个部分要根据整理的框架对各章节进行回忆。
公式的记忆离不开做题,财管的第二轮,我着重训练计算题,课后的习题我都做了一遍,同样把不懂的难题做了标记。
③第三轮
第三轮同样是两周的时间,我的安排仍旧是一周会计一周财管。
广外的复试笔试有名词解释和简答题,因而第三轮还是需要增加一些记忆背诵的内容。对名词解释这种题目,绝对不能死记硬背,每个章节你必须先整理出重要的名词术语,在它的概念中将关键词圈出,只要记得关键词就可以。毕竟答题时,我们只要把要点答到就可以得分。
简答题也是同样的道理,分点记忆的方法很有效。简答题我主要参照的是课本课后的思考题。
在第三轮复习中,除了这些概念性的记忆,会计部分我主要将第二轮留下的难题再次研究,同时再一次强化自己的框架。如果到最后时间紧迫,还是有无法理解的难题,要学会适当放弃,抓大放小,看整体,毕竟复试考的是两本书的内容,还是应该宏观的把控。
财管的第三轮同样是加深框架记忆,但这次重点的题目是案例题,我把课本的案例题留在最后一轮完成,尝试着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把不同章节的知识串联起来,同时学习答案案例问答题的表述,拓展自己的思路。
如果时间还充裕,完全可以再完善复习的计划,不过我在进行了以上三轮的学习后,复试的笔试成绩可以达到80+,其实已经高于平均水平,我觉得我的学习方法还是比较高效的。同时提醒大家,尽管复习任务繁重,也要给自己放松的时间,不然效率是会随着时间增加递减的。
我在整个复习中,每周还是抽出半天的时间出去唱K或是爬山,对压力的释放作用还是挺明显。
►关于面试
其实面试,是人与人的交流,当老师提出问题,我觉得你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你的表达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不需要死记,但是对课本的知识你要懂得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同时,尽量保持微笑,要有礼貌。
我面试的时候,老师要求从信封中抽两个问题,并选择一个回答,回答完老师可能会就你的抽到的问题追问,也有可能重新提一个,这时候可能你之前的回答中涉及到的一些专业只是可能会引起老师的兴趣。
我面试的时候,抽到的问题是会计盈亏平衡点的概念和作用,但因为之前提到了递延所得税,老师后面又追问了暂时性差异和永久性差异的概念,不同折旧方法是否会对所得税征收产生影响以及我对当前企业所得税的看法。因此,你所回答的内容也会指引老师下一步的提问,回答的时候对不太确定的问题可以尽量往自己熟悉的内容靠。
最后,就我个人来说,考研期间我不要求自己早早起床泡馆一整天,从早上七点多学习到闭馆对我来说并不适合,我也没有研友,复习期间我也不去考研专用的自习室,但我觉得我的复习是比较有计划的。说实话,学习也不是说一天花的时间越长学的就越多。如果你有定好计划,提前完成,完全可以放松一下。
学习这个事情,你如果想做,不需要任何人来督促,考研是一个调整研究适合自己学习方法的过程,就我自己来说,如果我有研友,某种程度上会给自己带来心理负担,因为难免会互相比较,我会担心自己的规划并不好,会担心自己的步调被打乱。
但是在考研相关信息获取这方面,我还是灵通的,因为很多东西不需要通过研友互相传达,关注几个有用的公众号,收藏一些经验贴。当然,以上都是我个人学习的一些习惯和方法,大家可以借鉴,更重要的还是要在学习中找到适合自己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