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考研经验] 考研政治:马哲最常出现的六个知识点汇总!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2-13 15:20: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哲是考研政治复习过程中比较难理解的一部分,因为其涉及到的一些哲学知识点相比其他模块会比较难理解,尤其是对理科的小伙伴们来说,第一次接触可能会比较难上手。今天,小编给小伙伴们整理出了马哲最常出现的六个知识点,测试一下自己掌握了多少。

  一、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问题(物质和意识何者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哲学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2.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问题(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根据对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

  (1)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2)形而上学:坚持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二.物质观

  1.唯物主义三种形态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对“物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是区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依据。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看成是一种或几种实物,具有直观性和猜测性。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看成原子,具有形而上学性、机械性和不彻底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能说明社会生活的物质性,在自然观唯物、在历史观唯心,具有不彻底性,是不彻底的唯物主义。

  (3)现代辩证唯物主义从无限多样的物质现象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从哲学上作了最高概括,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规定。

  2.物质的定义

  (1)恩格斯在总结哲学和自然科学发展成果时指出:“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明确指出了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2)物质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做出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意义

  (1)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运动观、时空观

  1.物质与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2.运动和静止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静止是运动的衡量尺度和特殊状态。

  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否认运动及其绝对性,会导致形而上学的观点;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

  3.运动和时空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即时间一去而不复返。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四、意识观

  1.意识的起源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意识的本质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语言(文字)是意识的物质外壳和表现形式。

  3.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意识的能动反作用体现在: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能动创造性;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④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五.实践观

  1.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人类的产生使自然界的演化发生了新的飞跃,世界从此有了自然与社会的区别。这种飞跃和区别归根到底是人通过实践完成的。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主要包括:

  (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

  (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社会生活的实践性

  表现在: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2.人与自然

  当今世界出现的生态、环境、人口、资源等全球危机问题,并不单纯是自然系统内平衡关系的严重破坏,实际上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拓展和深化,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重要性。习近平指出,在当代中国,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六、两个基本原理

  1.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

  (1)规律含义:规律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任何规律都是同类现象背后的共性,规律的稳定性就是它的重复性。

  (2)规律特征:规律是客观的。人们不能藐视规律,更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发现规律,还可以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使事物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3)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其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①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③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2.世界物质统一性

  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这一原理的内容包括:①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②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③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理论意义在于,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其实践意义在于,它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立足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



20广外考研论坛交流QQ总群:421743100
加入广外考研各专业微信交流群  请加微信号:gdufskaoyan / gdufsky(备注年份+报考专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4 下一条

QQ|关注微信公众号|2024年广外考研群|明德尚行教育淘宝店铺|手机版|电话:18819455115|广外考研论坛 ( 京ICP备18034083号-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798号

GMT+8, 2025-1-3 14:44 , Processed in 0.05446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Template Design By Gstudio - CreativeDiscuz!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