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考研经验] 2019考研政治思修部分纯知识点(上),看会这些就足够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9-7 11:1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考研政治里的思修部分相对其他部分算是比较简单又好理解的部分,因此很多人不够重视,其实正是因为简单才更应该将分数牢牢把握住!有的同学可能觉得自己看教材总结知识点太费时间了,不用担心,小编已经为大家整理了一份2019考研政治思修部分纯知识点汇总!篇幅原因,这次是上集,下集不久之后整理发布哦~

  一、邓小平理论

  1、邓小平南方谈话

  (1)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2)阐明了社会主义本质。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等重要论断。

  2、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十四大明确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1992年,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从计划经跻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新阶段。

  3、中共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提出跨世纪发展战略

  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

  4、进一步推动解决“三农”问题和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

  (1)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总结了我国农村改革20年的基本经验,制定了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目标和方针。

  (2)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从1994年起,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总体思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对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围绕解决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而创立的。

  它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的回答了在21世纪“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课题以及一系列关系国家、民族前途和命运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化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党的自身建设规律的认识。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执政为民。

  2、中共十六大制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

  十六大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

  3、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4、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共十六大,首次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①原因:第一,新的世情、国情、党情,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第二,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第三,党具有重视加强先进性建设的历史和传统。

  ②目标要求: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

  5、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根本原因和主要经验

  根本原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党的十七大阐明的“十个结合”。

  6、中共十七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括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思想的提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

  8、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1984年我国基本上实现了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中心的农村改革

  这一阶段,乡镇企业异军突起。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观点,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进行。

  三、科学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共产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第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还需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提出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我们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认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提高想问题、办事情决不可脱离实际的自觉性。

  第二,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

  要适应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必须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以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推进现代化建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第三,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世界各国的发展实践表明,发展绝不仅仅是经济增长,而应该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世界上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要完成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任务,面临着促进经济发展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重复其他国家走过的老路,而必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发展道路。

  科学发展观正是在深刻总结世界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它顺应了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吸收了当今世界各国在发展的认识和实践上取得的积极成果。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经历了一个在实践中逐步丰富和发展的过程。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胡锦涛在这次全会的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树立和落实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对于我们更好地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具有重大意义。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2006年3月,全国人大十届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十一五”时期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歩,关键是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他强调,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入了党章。

  2、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范畴之一。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更加有效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

  我们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我们所追求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协调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发展;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可持续,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

  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要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坚持统筹兼顾,就是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3、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第二,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

  科学发展观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形成了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的科学理论,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实践证明,科学发展观不仅是指导经济建设的理论,而且是指导各方面建设的理论;不仅是指导发展的理论,而且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理论;不仅是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有力武器,而且是帮助人们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的世界观方法论。

  第三,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全过程和党的建设各方面

  面向未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

  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必须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一)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1、认清国情,是认清和解决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认清国情,就是要认识中国社会的性质和特点,它是认识中国革命的性质和任务,制定革命的路线和方针的基础。毛泽东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是“解决中国一切革命问题的最基本的根据”。

  2、近代中国的国情

  (1)社会性质。近代中国,已经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这是最基本的国情。1840年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为半封建的中国。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是随着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和迫使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而逐步形成的。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形态,有其基本特点(六个特点)。

  (2)主要矛盾。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3)革命的根本任务。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从根本上推翻反动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创造必要的前提。

  3、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1)旧民主主义革命。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期间,中国人民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程度上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

  (2)新民主主义革命。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纪元,标志着人类历史开始了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进程。

  十月革命建立了一条从西方无产者经过俄国革命到东方被压迫民族的新的反对世界帝国主义的革命战线,使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从原来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转变为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3)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条件近代中国革命以五四运动为开端,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这一转变的条件是:

  第一,主观条件。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中国无产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由自在阶级转变为自为的阶级。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

  第二,客观条件。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近代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以及世界形势的新变化,期待新的阶级及其政党领导新的革命,以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对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没有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也就不会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2、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经过了一个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1)从党创立到1926年前后,党逐步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包括制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以及关于统一战线、工农联盟、无产阶级领导权等思想。

  (2)民主革命道路理论的初步形成。在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毛泽东论述了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及其条件;总结了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经验;提出中国革命应当先占乡村、后取城市的战略,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具有中国特点的民主革命道路理论。

  (3)抗日战争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达到成熟。

  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革命经过了北伐战争的胜利和失败,也经过了土地革命战争的胜利和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失败,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经过对这些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及理论概括,在遵义会议以后,中国民主革命开始再次走向新的胜利。特别是经过抗日战争时期的锻炼,党对中国革命的认识逐步成熟。

  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系统总结了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人民军队建设、革命根据地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多方面得到展开,使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达到成熟。

  (4)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继续发展。抗日战争胜利后,围绕着在中国需要建立一个什么样国家的问题,代表中国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同代表中国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利益的共产党展开了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战略决战,从政治、军事等各方面进行了激烈的较量。

  这场较量以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新中国而告结束。党和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尤其是解放战争以来新的经验,提出了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以及政策和策略的理论,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土改总路线,提出了“两个务必”以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系统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指出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经验和主要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进一步得到发展。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指导思想,具有伟大的意义。

  第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道路。

  第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它解决了在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进行革命的一系列理论问题,揭示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

  第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指导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是改变买办的封建的生产关系以及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从根本上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

  1、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提出。

  毛泽东第一次完整提出这个总路线是在1948年4月的《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这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条总路线规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领导者和前途等一系列基本问题。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是改变买办的封建的生产关系以及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从根本上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直接目标是改变买办的封建的生产关系以及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它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正是由于新民主主义革命以从根本上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为目的,才使党能够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并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正如毛泽东在中共七大所作政治报告中指出的:“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建立时就是以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走上历史舞台的。”同时对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目的作了高度概括。显然这与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直接目标和根本目的及二者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直接目标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性质的,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人民共和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目的是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消灭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改变买办的、封建的生产关系,以及改变建立在这种经济基础之上的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确立人民民主专政为核心的新的政治上层建筑,从根本上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

  正如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所指出的:“中国的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

  两者的关系是:只有改变买办的封建的生产关系和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我们才可能在新国家政权支持下,取消帝国主义的特权,改变旧的买办的封建的生产关系,从根本上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

  而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必须首先推翻反动政权,建立人民民主专政为核心的新的政治上层建筑才有可能。

  所以直接目标是为根本目的创造了最重要的条件,否则根本目的就达不到。同时,直接目标和根本目的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

  (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对象。官僚资本主义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1、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对象

  (1)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对象之一。这是因为,近代以来,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影响,帝国主义的侵略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主要根源,是近代中国发展的最大障碍。

  所以,帝国主义应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对象。对中国人民来说,反对帝国主义就是要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

  (2)封建主义的统治是导致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内在原因。封建剥削制度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支柱和中国封建军阀实行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封建主义的统治是中国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主要障碍。

  反对封建主义,从根本上说就是在经济上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就是在政治上消灭军阀的专制统治,解放生产力,为中国的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创造条件。

  2、官僚资本主义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中国资本主义分为官僚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主义两部分,中国资产阶级分为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在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一种比较进步的生产关系,民族资产阶级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之一。而官僚资本主义依附于帝国主义并为帝国主义服务,是革命的对象。

  新民主主义革命之所以反对官僚资本主义,是因为官僚资本主义同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地主阶级和旧式富农结合着,具有垄断性、封建性和买办性,是蒋介石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垄断了全国的经济命脉。

  这个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成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阻碍着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所以,官僚资本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又一对象。

  3、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是一般地反对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它反对的只是官僚资本主义和官僚资产阶级

  之所以说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是一般地反对资本主义,它反对的只是官僚资本主义和官僚资产阶级,是因为:

  (1)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革命首先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获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新民主主义社会。

  (2)为了发展生产力,中国要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毛泽东提出,“我们提倡的是新民主主义的资本主义,这种资本主义有它的生命力,还有革命性。”

  (3)消灭民族资本主义及其剥削,是属于社会主义革命范畴。

  (4)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在对待民族资产阶级问题上,一方面要反对右的倾向,只联合不斗争;另一方面要反对“左”的倾向,将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任务加以混淆,实行所谓“毕其功于一役”。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无产阶级、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小资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基本动力。具有两面性的民族资产阶级也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

  1、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1)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重视农民问题。毛泽东早在1925-1927年间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论证了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性,提出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无产阶级最广大和最可靠的同盟军。

  第一、农民是中国的基本群众,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在近代中国,农民人数最多,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处于社会最底层,受压迫最深,生活最为悲惨,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最大剥削和压迫对象,因而是无产阶级天然的和最可靠的同盟军。

  第二、无产阶级无论反对帝国主义还是反对封建主义,都必须依靠广大农民。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实质上就是农民革命,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无产阶级对农民的领导,是中国革命中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问题。如果把农民的力量动员起来、组织起来,无产阶级领导权就落到了实处,否则无产阶级领导权就成了一句空话。

  第三、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农民是中国军队的主要来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绝大部分是穿军装的农民,中国革命的长期武装斗争主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游击战争。

  (2)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农民问题上存在过两种错误倾向:一是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只注意同国民党合作,忘记了农民;另一种是以张国焘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只注意工人运动,同样忘记了农民。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紧紧依靠农民,深入农村发动和组织农民,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建立和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从而把中国革命引向复兴。

  中国共产党经过20多年的奋斗,能够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归根到底是由于依靠了农民,得到了农民的支持。

  2、小资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基本动力

  小资产阶级,包括广大的知识分子、小商人、手工业者和自由职业者,都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而他们本身都劳动者,是革命的动力之一,是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军。小资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是劳动者,后者是剥削者。

  3、既有革命要求又有动摇性的民族资产阶级也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是由其天生的软弱性所决定的。一方面,民族资产阶级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封建主义的束缚,因而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矛盾,有革命的要求,是革命动力之一;另一方面,又因它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在经济上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既没有彻底反帝反封建的力量,又没有彻底反帝反封建的勇气,有动摇性,从而决定了它不可能成为革命的领导者。

  针对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中国共产党对它实行又斗争又联合的政策,这是中国革命的特点之一。

  (四)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实现革命领导权的基本经验。

  1、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

  这是因为:

  (1)中国无产阶级的一般特点和特殊优点使它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领导者

  中国无产阶级除具备各国无产阶级一般特点(即与最先进的经济形式相联系,富于组织性纪律性,没有私人占有的生产资料,是历史上最进步的阶级),还有自身的特殊优点(一般出选择题):

  第一、中国无产阶级身受三重压迫(帝国主义的压迫、资产阶级的压迫、封建势力的压迫),而这些压迫的严重性和残酷性,是世界各民族中少见的,因此,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比任何别的阶级来得坚决和彻底,整个阶级都是最革命的。

  第二、由于从破产农民出身的成分占多数,中国无产阶级和广大的农民有一种天然的联系,便于他们和农民结成亲密的联盟。

  第三、中国无产阶级人数不多,但分布集中,便于形成一支重要力量,开展斗争。

  (2)是中国革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旧民主主义革命历史证明,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势力过于强大,中国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由于自身的局限,都不能担当起反帝反封建的领导任务。

  中国要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阶级,联合各革命阶级才能完成这一任务。中国无产阶级顺应时代的要求,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

  (3)由中国无产阶级通过其政党―中国共产党取代资产阶级来领导中国革命,不仅是区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根本的标志,也是中国革命取得最后胜利的根本保证。

  自成立时起,中国共产党就是中国无产阶级(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它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十分注重自身建设,从而保证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2、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实现革命领导权的基本经验。

  (1)无产阶级必须同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才能实现自己的领导责任,为此必须反对右的和“左”的错误倾向。右的错误是放弃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导致国民革命的失败。

  “左”的错误是把自己孤立起来,把整个队伍推出去,成了无兵司令。土地革命时期的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同样也给中国革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由此可见,右的和“左”的错误都会葬送无产阶级的领导权。

  (2)在同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时,无产阶级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这是保证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基本策略。

  (3)必须建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泛统一战线,这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一个关键。

  (4)建立一支强大的革命武装,是保证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坚强支柱。

  (5)加强无产阶级政党自身的建设,思想统一,纪律严格,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根本保证。

  (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发展前途是社会主义。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和联系。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必须分两步走

  毛泽东根据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点,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第二步,使革命继续发展,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第一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

  两者的关系犹如文章的上篇和下篇的关系,只有上篇做好了,下篇才能做好。因此,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2、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前途是社会主义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既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也不是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特点:第一、它有了新的领导阶级,这个革命不再由资产阶级来领导,而是由无产阶级通过它的政党来领导。

  第二、它有了新的革命阵营,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范畴,不再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范畴。

  第三、它有了新的革命纲领,即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中国革命有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

  第四、有了新的前途,不再是以发展资本主义为目的,而是要走一条新式的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则达到社会主义。

  3、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和联系

  第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整个中国革命运动,是包括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在内的全部革命运动。

  新民主主义革命锋芒不是指向一般的资本主义和私有财产。社会主义革命是要推翻资本主义的私有制。这是两个性质不同的革命过程,只有完成前一个革命过程才有可能去完成后一个革命过程。

  第二、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从国际环境和新民主主义中社会主义因素增长的趋势来看,从领导者的奋斗目标来看,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是必然的,在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后不能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社会。

  而一切共产主义者的最后目的,则是在于力争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最后完成。

  第三、只有认清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同时认清二者的联系,才能正确地领导中国革命。

  在中国革命发展阶段问题上,中共党内出现过“左”的或右的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要在两步之间硬插上一个资产阶级专政和发展资本主义的阶段;另一种是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混淆了两步之间的界限,企图把两个不同性质的革命阶段并作一步走。两种错误观点都违背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

  第四、中国革命分两步走和革命转变的根本点在于:无产阶级(通过中国共产党)牢牢地掌握中国革命的领导权。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两重任务的领导,都是担负在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双肩上,离开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任何革命都不能成功。

  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思想,深刻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资产阶级革命的学说。

  六、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一)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国体和政体。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经验和主要纲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基本内容。

  1、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1)新民主主义革命政治纲领的提出及其发展: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提出自己的纲领,1921年召开的党的“一大”提出的纲领没有明确区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

  1922年召开党的“二大”开始提出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第一次全面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所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进一步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政治纲领。

  1949年,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完整地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完善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2)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或政治目标内容: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一个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

  这种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既不同于欧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共和国,也不同于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共和国。

  2、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国体和政体:

  (1)国体,就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是国家性质问题。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体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反帝反封建人们在内的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2)政体,就是政权构成的形式,即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采取什么形式来组织政权机关。与新民主主义国体相适应的政体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

  (3)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是一种过渡性质的国家形式,却是“一种不可移易的必要形式”。新民主主义政治中既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的因素。无产阶级的领导、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军队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将保证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4)新民主主义国家是中国人民的自觉选择。这是因为在近代中国曾出现过其他两种建国主张和实践,但被人民放弃:一种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北洋军阀的统治和南京国民党政府就是这样的政权。

  因这种政权代表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利益,特殊残酷地压迫和剥削中国人民,最后被人民推翻。

  另一种是民族资产阶级主张的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由于国际帝国主义不允许,国际社会主义力量不允许,国民党统治集团不允许,尤其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自身力量的弱小,使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只有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共和国的主张,最终赢得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全国人民的拥护。

  3、党在根据地、解放区的政权建设

  党在土地革命时期建立的政权是苏维埃(工农兵代表会议)政府,又称为工农共和国,它的主体是工农。

  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在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政权中实行“三三制”,即在政权中,共产党员(代表无产阶级和贫农)、进步分子(代表小资产阶级)、中间派(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士绅)各占三分之一。

  “三三制”政权施政方针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保护抗日人民,调节各抗日阶级、阶层的利益,改良工农生活,镇压汉奸、反动派。

  党在解放战争时期建立的政权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

  4、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经验和主要纲领

  (1)人民民主专政概念的提出:毛泽东在1948年12月31日发表的《将革命进行到底》一文中第一次明确公开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的概念,1949年6月,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最终形成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2)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经验和主要纲领: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这个专政必须和国际革命力量团结一致。这就是我们的公式,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经验,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纲领。”

  5、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基本内容

  (1)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特征、最显著特点是把对人民实行民主同对敌人实行专政结合起来。

  (2)人民民主专政需要工人阶级的领导;它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而主要是工农联盟。民族资产阶级不能充当革命的领导者,也不应当在国家政权中占主要地位。

  (3)在不同时期,“人民”和“敌人”的涵义是不同的。在建国初期,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属于人民范围;而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帮凶,则是人民的敌人。

  (4)民主是人民的民主,即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制度,人民有言论、集会、结社等自由权利。专政是人民对反动派的专政,镇压敌对势力,只许他们规规矩矩,不许他们乱说乱动。

  中国人民已经取得的主要经验:一是在国内唤起民众;二是在国外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的民族和各国人民,共同奋斗。

  (二)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中国共产党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路线方针政策。没收官僚资本的双重革命性质。在新民主主义条件下保护民族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新民主主义五种经济成分。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的方针

  1、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毛泽东在1940年1月的《新民主主义论》中第一次提出了中国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1947年12月,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进一步完整提出了新民主主义三大经济纲领: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2、中国共产党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路线方针政策

  (1)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地主阶级通过封建所有制来残酷地压迫和剥削农民,严重地阻碍了中国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这是中国贫困落后的根源之一。

  因此,必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消灭封建剥削制度,才能解放农村生产力,为国家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创造必要的条件。

  (2)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时期实行不同的土地革命路线

  在国民革命时期,中共没有认识到土地问题的重要性,也没有深入开展土地革命。

  十年内战时期的土地政策是: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土地分配办法是: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此时的土地政策有一个完善过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反对封建主义、没收地主阶级土地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任务之一。刚开始,毛泽东等人在1928年底颁布的第一个土地法即《井冈山土地法》中规定没收一切土地。

  但是,没收一切土地这一政策是一个原则性的错误。因为在农村中除了地主阶级外,还有富农、中农、贫农、雇农等阶层。富农一般具有四分之一的封建半封建剥削,它基本上是参加劳动的,只能没收或征用它的封建性剥削部分。

  中农则完全是自己劳动的自耕农,不能损害中农的利益,这也是一个原则性的政策。贫农、雇农占农村人口70%,是无地或少地者。所以,毛泽东在实践中总结经验,随即在《兴国土地法》中加以改正,只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的土地政策是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解放战争时期实行土地改革政策。1946年,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把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1947年10月,刘少奇主持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这是一个比较完善的土地纲领。

  毛泽东在1947年的十二月会议上提出土地改革必须注意的两条基本原则:第一、必须满足贫雇农的要求;第二、必须坚决地团结中农,不要损害中农的利益。

  1948年4月,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提出了土地改革的总路线:依靠贫农、雇农,巩固地联合中农,消灭地主阶级和旧式富农的封建的和半封建的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对富农的政策,与对待地主有区别,在土地革命时期是限制富农,解放战争时期是中立富农,新中国建立后则保护富农。

  3、没收官僚资本的双重革命性质

  没收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这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的又一项重要内容。

  没收官僚资本既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同时又属于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具有双重革命性质;一方面它摧毁了国民党蒋介石政权的经济基础,是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

  另一方面,它是剥夺官僚资产阶级的资本为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成为社会主义性质国营经济的主要来源,并为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条件,从而又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4、在新民主主义条件下保护民族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

  保护民族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极具有特色的一项内容。

  在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属于较先进的生产方式,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它的发展有利于中国生产力的进步,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

  新民主主义革命所要消灭的对象是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而不是一般地消灭资本主义,不是消灭上层小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因为他们与帝国主义没有联系或联系较少,在政治上可以参加新民主主义革命,或保持中立;在经济上,他们是整个国民经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因此,要保护民族工商业,允许私人资本主义在不操纵国计民生的前提下得到发展。

  毛泽东在中共七大期间,针对党内存在着消灭资本主义,害怕资本主义发展不利于革命,企图由封建经济直接发展到社会主义经济的民粹思想,强调中国共产党人不但不怕资本主义,反而在一定条件下提倡它的发展。

  在近代中国,拿资本主义的某种发展去代替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不但是一个进步,而且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在中国这样的农业国家,这种资本主义还有用,它的性质是帮助社会主义的。它不但有利于资产阶级,同时也有利于无产阶级,或者说更有利于无产阶级。

  民族工商业即使是革命在全国胜利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还是必须允许它的存在;而且按照国民经济的分工,还需要它一切有益于国民经济的部分的发展。

  5、新民主主义三大经济纲领的相互关系

  三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表现在:没收封建地主阶级土地归农民所有,是解放农村生产力的前提和必要步骤,有利于削弱官僚资本对农村的控制力,促进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就是剥夺国民党反动统治政权借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又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有利于促进没收封建地主阶级土地归农民所有和发展民族工商业;保护民族工商业,实际上是否定了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的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和官僚资本,从而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6、新民主主义的五种经济成分

  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五种经济成分: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国营经济是新民主主义国家所经营的,主要是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建立起来的以全民所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代表着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方向,也是新民主主义政权的物质基础,是整个社会经济的领导力量。

  合作社经济是私有制为基础的劳动人民群众的集体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它可以提高生产力,帮助小生产者养成互助劳动、集体主义的习惯和思想,为将来的社会主义创造条件。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是以资本家生产资料个人所有为基础、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私营经济,主要是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保护的民族工商业。它具有两重性:既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积极的一面;同时又有不利于社会主义、剥削工人的一面。因此,我们党对它采取利用和限制的政策。

  个体经济是指分散的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经济,占国民经济总量的80%以上。个体经济是一种落后的,但新民主主义社会保存的经济。它一方面可以接受各种形式的合作社,另一方面随时可能自发地产生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规定,要引导个体经济朝着集体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然后经过对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个体经济大多被改造为社会主义的集体经济。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国家经济同私人资本合作的,具有社会主义因素的经济成分。这种经济的发展前途是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发展。

  新民主主义由于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居于主导地位,使它不同于资本主义经济,但新民主主义经济也不是社会主义经济,而是一种过渡性的经济,它的发展前途必然是社会主义经济。

  7、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的方针:即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策,主要是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简称“四面八方”政策。1949年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对此做了明确规定,即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

  国家应在经营范围、原料供给、销售市场、劳动条件、技术设备、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等方面,调剂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农民与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使各种社会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之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新民主主义三大经济纲领和经济建设方针及其实施,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代表。

  (三)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文化,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1、新民主主义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和新民主主义的经济需要相应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同时又给予政治和经济以伟大的影响和作用。

  新民主主义文化,是在观念形态上反映新民主主义政治和新民主主义经济,并为新民主主义政治和经济服务。

  2、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1)新民主主义文化必须以无产阶级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这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区别于旧民主主义文化的根本标志。

  (2)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文化,强调的是民族内涵和形式。这种文化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的奴化思想,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

  它带有我们民族的特性,是革命的民族文化,在形式和内容上,要有中国的作风和中国的气派;但它并不排斥其他外来民族的有益于中国的进步文化。它反对形式主义地吸收外国的东西,反对“全盘西化”。

  (3)新民主主义文化又是科学的文化,强调的是这种文化内容的科学性。所谓科学的,是指它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理论与实践一致。同时,对中华传统文化遗产应去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即不搞复古主义,也不搞虚无主义。

  (4)新民主主义文化还是大众的文化,强调的是这种文化的民主性。这种文化应该为占民族90%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因此是最民主的文化。

  3、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中国共产党是在五四运动后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背景下成立的,从一开始就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人民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文化展开斗争,推动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发展。

  (2)文化的指导思想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方向。

  正因为新民主主义文化是以无产阶级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而共产主义思想是当代最科学、最先进、最革命的理论,它本身就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精华,又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特别因为它是一个与日俱进的开放体系,所以具有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总之,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代表了五四运动以来的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四)中国共产党的最低纲领(基本纲领)和最高纲领及其互相关系。

  1、中国共产党的最低纲领(基本纲领)和最高纲领。

  一个政党的纲领是一面旗帜。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包括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两个部分。最低纲领也称作基本纲领、最近目标,指在具体阶段上提出的关于奋斗的目标和任务的简明规定。

  最高纲领又称最高理想,是关于党的最终目标和任务的简明规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中,中国共产党既有每个阶段的基本纲领即最低纲领,也有确定长远奋斗目标的最高纲领。

  自成立起,中国共产党就有自己的纲领。

  党的一大明确规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奋斗目标是以无产阶级的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废除资本家所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把工农劳动者和士兵组织起来,宣传共产主义,将社会革命作为党的首要政策。

  这说明中国共产党从它成立的那天起,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最终目标、最高纲领。

  但是,在中国,必须首先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实现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只有在这一切的必要条件完全具备的时候,才能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的阶段上去,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再经过社会主义建设,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

  为此,党的“二大”提出了党的最低纲领即基本纲领和最高纲领。最低纲领提出: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统一中国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党的最高纲领:建立无产阶级专政,铲除私有制,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社会。

  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必须首先为新民主主义而奋斗,而绝不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尚未完成的情况下,去空谈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但是,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共产党在这个重大问题上发生了严重的偏差。陈独秀犯了右的错误,割裂了党领导的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有机联系。

  在纠正陈独秀右的错误以后,党内又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混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区别的“左”倾急性病。特别是犯教条主义错误的王明制定了一系列超越民主革命阶段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无论右的还是“左”的错误,都给中国革命造成过严重的危害。

  2、党的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与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纲领的辩证统一关系

  毛泽东在纠正右的和“左”的错误倾向的实践基础上,精辟论述了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辩证统一关系,他指出:“我们共产党人从来不隐瞒自己的政治主张。我们的将来纲领或最高纲领,是要将中国推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去的,这是确定的和毫无疑义的。

  我们党的名称和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的宇宙观,明确地指明了这个将来的、无限光明的、无限美妙的最高理想。

  每个共产党员入党的时候,心目中就悬着为现在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而奋斗和为将来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奋斗这样两个明确的目标”;“一切中国共产党人,一切中国共产主义的同情者,必须为着现阶段的目标而奋斗”;“如果不为这个目标奋斗,如果看不起这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对它稍许放松,稍许怠工,稍许表现不忠诚、不热情,不准备付出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而空谈什么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那就是有意无意地、或多或少地背叛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就不是一个自觉的和忠诚的共产主义者。只有经过民主主义,才能到达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天经地义。”

  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坚持了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辩证统一,保证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及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顺利过渡。

  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一)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1、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中国革命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党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经过了一个逐步探索的过程。

  (1)党成立初期,首先把工作重心放在城市,领导工人阶级,开展工人运动,这样有利于扩大党的阶级基础。但当时对于发动农民参加革命、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2)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农村。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把武装斗争的主攻方向首先指向农村,并在这一过程中,潜心研究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

  1928年10月和11月,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中,分析了处于白色政权包围的环境中,农村革命根据地政权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930年1月,毛泽东针对党内对时局估量的悲观思想,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回答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毛泽东科学地分析了中国社会的各种深刻矛盾,认为现时的红色政权虽然还很小,但是中国革命肯定会很快发展起来。

  这篇文章初步形成了以乡村为中心、先在农村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待条件成熟时再夺取全国政权的思想。

  (3)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深入分析了近代中国的国情,论述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不平衡性等特点,进一步丰富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整体战略思想。

  1938年11月,他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中明确指出:"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从此把经过长期武装斗争,先占乡村,后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作为革命道路确立下来。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及其内容

  (1)必要性。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

  第一,在近代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中国的无产阶级根本不可能像在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先在城市经过长期的、公开的合法斗争,然后再组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

  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只能是武装斗争,以革命的武装消灭反革命的武装,相应的主要组织形式必然是军队。

  第二,近代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只有实行土地革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才有可能把农民充分发动起来,摧毁帝国主义和封建地主阶级反动统治的基础。

  因此,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派遣自己的先锋队深入农村,从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入手,组织、发动和武装农民,使革命战争获得广大农民的支持和参加,获得广大的群众基础,为最后夺取全国政权奠定基础。

  第三,中国革命的敌人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反革命军队,并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将工作重心放在农村,在农村长期积蓄和锻炼自己的力量。

  只有把农村建设成先进的、巩固的革命根据地,才能与占据着中心城市的敌人进行长期有效的斗争。以农村包围城市,逐步夺取城市,取得革命的最后胜利。

  (2)可能性。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具有现实的可能性。

  第一,近代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没有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广泛存在,这就为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中国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广大农村成为反动统治的薄弱环境,使红色政权有了存在的条件。加上中国是一个大国,革命力量大有回旋余地;而帝国主义国家的间接统治及其互相间的矛盾和斗争,造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和连绵不断的军阀混战,又使红色政权获得存在和发展的缝隙。

  这是农村革命根据地能够在中国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第二,国民革命影响的存在。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存在的地方,往往是在那些受过大革命影响、曾经有过高涨的革命群众运动的地方,这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较好的群众基础。

  第三,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是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又一重要的客观条件。

  第四,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以及党的领导及其正确的政策,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主观原因和条件。后者是关键性的主观条件。

  (3)必由之路——"工农武装割据"。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必须通过"工农武装割据"这条途径去实现。必须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

  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

  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的密切结合和有机统一。

  3、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意义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反映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指导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的理论。它不是照抄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而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独创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革命的理论。

  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光辉典范,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1、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的提出1939年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总结了中国革命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出"统一战线问题,武装斗争问题,党的建设问题,是我们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三个基本问题。

  正确地理解了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又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2、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这三个基本问题的认识是逐步明确的

  (1)大革命时期,处于幼年时期的党对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中国革命的规律都懂得不多,在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三个基本问题上都没有经验。因此,这一阶段党的组织虽然有过很大的发展,但是没有巩固;党的手里有了一批革命武装,但是没有掌握住。

  (2)大革命失败后,党对武装斗争的认识有了提高,发动了武装起义,建立了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开展农村游击战争,开辟了建立人民政权的道路。党创造了坚强的人民军队,因此也学会了战争的艺术。

  但在这一时期,党内"左"倾教条主义者仍主张"城市中心论",特别是对统一战线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在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斗争时,把中间势力当作最危险的敌人,把反对资本主义同反帝反封建相提并论,而在革命战争的指导上又犯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其直接结果是红军被迫进行长征,革命事业遭受严重挫折。

  (3)抗日战争时期,党总结了以前两个阶段的经验,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了伟大的抗日战争。党的组织已经从狭小的圈子里走了出来,变成了全国性的大党。

  毛泽东系统地论述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他指出,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

  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三)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及其主要经验

  1、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可能性

  (1)必要性。统一战线问题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首先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所决定的。

  毛泽东指出:"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无产阶级和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只占少数,最广大的人民是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的中间阶级。"

  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力量,要战胜作为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集中代表的国民党所领导的强大的反革命力量,就必须把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的中间阶级都团结在自己的周围,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其次是由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所决定的。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也造成了革命发展的不平衡性,这就使得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有必要采取正确的统一战线的策略,把一切可以团结和利用的力量尽可能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以逐步从根本上改变敌强我弱的态势,夺取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

  (2)可能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诸多矛盾交织在一起,客观上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利用这些矛盾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提供了可能性。近代中国社会最大的压迫是民族压迫,决定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可以把一切爱国的、不愿受帝国主义奴役的人们团结在自己的周围。

  民族资产阶级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因而能够在一定时期中和一定程度上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当革命的锋芒主要是反对某一个帝国主义的时候,属于别的帝国主义系统的官僚资产阶级集团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期内参加统一战线。

  2、革命统一战线的历程与内容

  (1)历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先后经过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联合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等几个时期。

  (2)内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统一战线,包含着两个联盟:一个是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工农联盟;另一个是工人阶级和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指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也包括特定历史条件下,无产阶级和一部分地主阶级、带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联盟。

  第一个联盟是在阶级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劳动阶级的联盟,是统一战线的主体、基础,是基本的、主要的联盟。第二个联盟是被剥削者与剥削者之间的联盟,是非基本的、次要的,但也是不可缺少的。

  只有建立这个联盟,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壮大自己,孤立主要的敌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才能掌握中国革命的全部领导权,中国革命的胜利才有完全的保障。

  3、革命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原则和主要经验

  (1)策略方针和原则有:

  第一,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保持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

  第二,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利用矛盾、团结多数的原则。

  第三,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坚持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以及同顽固派的斗争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

  第四,把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的原则。

  (2)主要经验有:

  第一,坚持党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这是建立和巩固统一战线的根本保证。

  第二,坚持以工农联盟为基础,扩大非劳动人民的联盟,正确处理两个联盟的关系。

  第三,对资产阶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四)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

  1、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总是凭借着反革命暴力对革命人民实行残暴的镇压。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

  革命人民只有武装起来,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毛泽东指出:"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的地位,就没有人民的地位,就没有共产党的地位,就没有革命的胜利。"

  中国革命的胜利,主要是依靠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与广大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完全新型的人民军队,通过长期人民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在中国,主要的斗争形式是战争,而主要的组织形式是军队"。

  2、人民军队。

  (1)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即党指挥枪),这是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

  任何军队都是从属于一定阶级并为其利益服务的。党指挥枪的原则,是人民军队建设的最根本原则。1927年9月下旬,毛泽东领导的三湾改编,提出建立党的各级组织和党代表制度,支部建在连上,这就开始确立了党指挥枪的原则,奠定了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基础。

  1929年12月的古田会议决议中,毛泽东强调了人民军队必须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批评了"司令部对外"等脱离党的领导的错误倾向。抗战初期,毛泽东明确指出:"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绝不容许枪指挥党。"这是因为:

  第一,无产阶级的军队,必须服从无产阶级的意志。

  第二,只有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才能使军队不断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的思想。

  第三,只有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才能保持和发扬红军的光荣传统,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

  (2)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和任务毛泽东在古田会议决议中,明确了红军的性质:"中国的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是服从于无产阶级思想领导,并服务于人民革命斗争和革命根据地建设的工具。"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惟一宗旨。这个宗旨是无产阶级军队区别于中国旧军队的根本标志,是人民军队的一切行动准则。因此人民军队不仅要担负打仗的任务,同时还要担负做群众工作和开展生产建设的任务,即它不仅是一支战斗队,同时又是一支工作队、生产队。

  (3)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三个基本原则:官兵一致原则、军民一致原则、瓦解敌军和宽待俘虏原则。军队要实行政治、军事和经济三大民主。毛泽东还为人民军队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成为一支举世公认的纪律严明的军队。

  3、强调武装斗争,并不意味着忽视其他的斗争形式。武装斗争必须同其他战线上的斗争直接或间接地配合起来,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但必须明确,其他斗争形式都是要服从和服务于革命战争这个主要斗争形式。

  (五)党的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经验

  1、加强党的建设的必要性。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农民为主体的国度,无产阶级人数很少,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的大多数,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共产党员占多数。

  加之党长期处于农村游击战争的环境,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特别是小资产阶级思想必然反映到党内来,党内无产阶级思想和非无产阶级思想之间的矛盾成为党内思想上的主要矛盾。这种情况决定了党自身建设的重要性和艰巨性。

  毛泽东在1939年10月《〈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提出了把党建设成为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无产阶级政党的任务,把它称之为一项"伟大的工程"。

  2、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的有利与特殊困难有利的条件是:

  (1)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是以马列主义的理论为指导的,有一个好的思想基础;

  (2)中国工人阶级革命最彻底,中国共产党又有一个好的阶级基础;

  (3)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十分重视党的自身建设,并把马列主义建党学说同中国共产党的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党理论。

  特殊困难是:

  (1)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准备不足;

  (2)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中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成分占绝大多数,势必会把许多非无产阶级思想带进党内;

  (3)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主义思想影响相当严重,并会侵入到中国共产党内;

  (4)共产国际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的教条主义倾向和对中国共产党的不适当的干预。

  3、加强党的建设的主要经验(也是主要内容)

  (1)必须把思想建设始终放在首位,克服党内的非无产阶级思想。着重从思想上建党就要做到:

  第一,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教育。

  第二,加强党性修养,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式,"使党员的思想和党内的生活都政治化,科学化"。

  (2)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党的优良作风,是在党的建设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的。1945年4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首次对党的优良作风作了简明概括,并将它提到世界观和党性原则的高度。

  他指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新的工作作风,这主要的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相连在一起的作风和自我批评的作风。这三大优良作风,是中国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

  (3)注重党的组织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的统一,需要由党在组织上的统一来加以巩固。为此,就必须在党内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民主集中制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

  民主集中制的基本要求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的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领导同群众相结合,这是群众路线在党内的体现。

  坚持民主集中制必须实行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的原则。其中全党服从中央是这一原则的核心。

  (六)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经验的集中概括

  1949年,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作了集中概括:"一个有纪律的,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装的,采取自我批评方法的,联系人民群众的党。

  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军队。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各革命阶级各革命派别的统一战线。这三件是我们战胜敌人的主要武器。这些都是我们区别于前人的。依靠这三件,使我们取得了基本的胜利。"

  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经验的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领导人民革命的理论。

  八、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


  1、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理论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提出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这是对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发展。

  2、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过渡性的社会

  (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是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的中介和桥梁。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主要的经济成分是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些经济成分中,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形成的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掌握了主要经济命脉,居于领导地位。

  而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体的个体经济,则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此外,还有两种经济成分是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形式。

  其中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劳动人民群众的集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是国家同私人资本合作的具有若干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成分。

  新民主主义社会要继续向前发展,就要不断扩大国营经济,同时逐步将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改变为社会主义经济,使社会主义经济逐步成为我国的经济基础。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阶级构成与主要矛盾。与新民主主义时期三种不同性质的主要经济成分相联系,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基本的阶级力量。

  因此,这三种基本的经济成分及与之相联系的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之间的矛盾,就集中表现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

  而解决这一矛盾,必然使中国社会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这一时期的民族资产阶级仍然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既有剥削工人的一面,又有接受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一面,因此,民族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也具有两重性,既有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阶级利益相互对立的对抗性的一面,又有相互合作、具有相同利益的非对抗性的一面。

  对于工人阶级和社会主义革命来说,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剥削阶级是被消灭的对象,作为可以接受共产党和工人阶级领导的社会力量,又是团结和改造的对象。

  (4)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虽然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的比重,但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从而为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条件。

  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基本内容

  1、对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时间和方式的认识过程中国必须要走社会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社会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在民主革命时期已经明确。但是对于何时过渡?怎样过渡?

  毛泽东和党的其他领导人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先搞工业化建设、再一举过渡,到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从彻底完成民主革命起即逐步过渡的发展变化过程。

  认识之所以发生变化是因为,

  第一,随着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彻底完成,国内的阶级关系和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变化。

  第二,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中国社会的经济成分(即生产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一天一天增加,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一天一天加强(周恩来语)。这说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在实际上已经开始了。

  2、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毛泽东科学地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后经济、政治和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及发展趋势,放弃了一举过渡的最初设想,于1953年6月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同年12月形成关于总路线的完整的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

  唯一这个提法反映了当时对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还缺乏科学的认识。

  (2)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

  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3)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原因(必要性)。之所以实行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原因在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不能离开对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改造而孤立地进行。

  第一,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第二,个体经济和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越来越不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4)党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充分考虑了具有实现的可能性。

  第一,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这是党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的物质基础。

  第二,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这也为党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提供了重要依据。

  第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这也成为党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第四,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同时,苏联社会主义发展显示出对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对我国有重要的榜样作用。这为实行过渡时期总路线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九、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适合我国情况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土地改革完成后,我国广大农民从封建剥削制度下解放出来,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这种积极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个体经济的积极性,

  二是互助合作的积极性。这样,在土地改革后,党不失时机地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受到农民的拥护和支持。

  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毛泽东认为,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农民既是私有者又是劳动者,对他们不能采取剥夺的办法,只能引导、说服和教育,使其自愿地走合作化的道路。

  第三,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使农业合作化进程有了坚实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第四,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大体上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发展互助组,同时试办初级社。互助组是农业合作化的最初过渡形式,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第二阶段主要是建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初级社以土地人股和统一经营为特点,实行集体劳动,产品分配采取按劳分配和土地入股分红相结合,耕畜和大农具也付给一定的报酬,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第三阶段是发展高级社。高级社实行生产资料农民集体所有,具有完全的社会主义性质。到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了类似改造个体农业的逐步过渡的方法。当然,手工业也有与农业不同的特点,如手工业个体经济是商品经济,生产活动离不开市场;手工业者经营灵活,主要凭手艺吃饭,有行业帮会传统等。这些特点客观上又要求对手工业采取一些与农业合作化不同的方针政策。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和政府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在方法步骤上,从供销合作入手,逐步发展到走生产合作的道路。具体来说,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三个步骤。

  第一步是办手工业供销小组,它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第二步是办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第三步是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者的生产资料全部归集体所有,统一经营,入社人员参加集体劳动,采取按劳分配原则。它是社会主义性质的集体经济组织。

  在改造中,党还正确规定了手工业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方针:为农业生产服务,为群众生活服务,为出口贸易服务的。

  (三)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1)赎买的含义。所谓赎买就是国家有偿地将私营企业改变为国营企业,具体方式就是让资本家在一定年限内从企业经营中获得一部分利益。

  (2)实行和平赎买的必要性。马克思、恩格斯曾设想过和平赎买的方式,并认为如果能用赎买的办法变革所有制,将是"最便宜不过了"。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

  第一,有利于发挥私营工商业在国计民生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第二,有利于争取和团结民族资产阶级,有利于团结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民主人士,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

  第三,有利于发挥民族资产阶级中大多数人的知识、才能、技术专长和管理经验,

  第四,也有利于争取和团结那些原来同资产阶级相联系的知识分子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3)实行和平赎买的现实可能性

  第一,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在社会主义革命阶段,民族资产阶级既有剥削工人取得利润的一面,又有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

  我国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存在着的剥削和被剥削的对抗性的矛盾,如果处理得当,可以转变为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用和平的方法解决这个矛盾。

  第二,中国共产党与民族资产阶级长期保持着统一战线的关系,这就为将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对抗性的矛盾转化为非对抗性的矛盾并按照人民内部矛盾来处理提供了前提。

  第三,我国已经有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建立了强大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并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这就造成了私人资本主义在政治上、经济上对社会主义的依赖。

  再加上当时国家对粮食和工业原料的统购统销,农村互助合作运动的开展,以及资本主义企业中工人群众对资本家的监督等因素,这样,就使私人资本主义企业只能接受社会主义改造。

  2、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1)国家资本主义的含义。所谓国家资本主义,就是在国家直接控制和支配下的资本主义经济。毛泽东指出,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中出现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的,用各种形式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联系着的,并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经济。

  这种资本主义经济已经不是普通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是一种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即新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它主要地不是为了资本家的利润而存在,而是为了供应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而存在。

  因此,这种新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带着很大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是对工人和国家有利的。

  (2)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有初级形式和高级形式之分。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国家对私营工商业实行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公私合营。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步骤经历了三个步骤。

  第一步主要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在私营工业中实行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在私营商业中采取委托经销、代销等形式,既帮助私营企业克服困难,也使其生产和经营开始纳入国家计划的轨道。

  这些企业的利润,按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四个方面进行分配,即当时所说的四马分肥。资方红利大体占1/4,资本主义的剥削受到限制,工人在企业中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这就使企业具有了社会主义的因素。

  第二步主要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国家向私营企业投资入股,企业的生产资料由国家和资本家共同所有;企业利润的分配仍为四马分肥;国家派干部(即公方代表)进入企业内部,根据国家建设需要,同工人、资本家(私方代表)共同管理和改造企业,公方代表居领导地位。

  资本家的剥削进一步受到限制。企业的经营管理以发展生产、满足人民需要和完成国家计划为目标,因而已经属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

  第三步是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后,国家对合营企业进行清产核资,定股定息,国家委派人员负责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统一调配企业的人、财、物,生产资料为国家所有。

  国家按企业资本的股份额,每年拨付给原工商业者5%的定息,开始决定付息7年,后来又延长3年,共计10年。全行业公私合营后,企业的生产关系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基本上成为社会主义国营性质的企业。

  3、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家对资方在职人员和资方代理人采取"包下来"的政策,以企业为基地,根据量才使用,适当照顾的原则,对他们在政治上适当安排、工作上发挥作用、生活上妥善照顾,通过改造阶级成分的方式达到从整体上消灭资产阶级的目的。

  对企业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相结合,改造资本家个人与消灭他们所属的资产阶级相结合,既避免了激烈的阶级对抗,减少了改造的阻力,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四)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1、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2、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的失误和偏差

  (1)表现。主要是在一九五五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期遗留了一些问题。一九五六年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对于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也不很适当。

  (2)原因。出现这些问题,有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不够谨慎,工作方法上过于简单的因素,同时,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也有认识上的一些问题。

  十、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

  1、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从这时开始的。

  2、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

  (1)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已经建立起来。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已占绝对优势,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中国几千年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剥削制度已经基本上被消灭。

  (2)我国的政治领域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

  (3)我国社会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4)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过渡时期存在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党和全国人民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精力来解决这个矛盾,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第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越过漫长的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进入到社会主义新时代,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

  第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离不开选择并且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第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这是中国几千年来阶级关系的最根本变革。

  第四,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它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

  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自己艰苦卓绝的努力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为其他相对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提供了重要经验,对这些国家的人民也是一个巨大的鼓舞。

  第五,在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中顺利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建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


19广外考研论坛交流QQ总群:421743100
加入广外考研各专业微信交流群  请加微信号:gdufskaoyan / gdufsky(备注年份+报考专业)
微信公众号:广外考研论坛(guangwaikaoya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4 下一条

QQ|关注微信公众号|2024年广外考研群|明德尚行教育淘宝店铺|手机版|电话:18819455115|广外考研论坛 ( 京ICP备18034083号-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798号

GMT+8, 2024-12-23 09:20 , Processed in 0.067471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Template Design By Gstudio - CreativeDiscuz!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